免费客服热线:400-008-0618
星空app官方官网-星空(中国)返回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星空app官方官网-星空(中国)
看技术如何为医疗赋能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9-01-18  阅读次数:3523

(转载自健康报)

技术+医疗

各种技术的融入,不仅给医疗健康领域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更是实现了很多之前无法达到的目标。各地在探索互联网医疗的道路上,也是脑洞大开、亮点频出。今天,集结了一些新鲜的技术融合探索案例,向大家展示一下技术是如何为医疗赋能的。

 

混合现实助力骨折固定

将病灶通过MR技术(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技术)呈现在医患双方面前,使术前沟通和手术操作更直观、精确。近日,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创伤骨科顺利完成混合现实技术支持下的股骨外髁粉碎性骨折固定手术。

陈某今年37岁,前不久因一次意外从高空摔下,剧烈的疼痛从右腿关节处传来,腿既不能伸也不能弯。经过系列检查,医生确定他是股骨外髁粉碎性骨折。你们看,他这个骨折部位十分隐蔽,很容易漏诊误诊。太和医院创伤骨科主任赵猛在办公室通过MR技术,为陈某的家属讲解病情。

在陈某手术前,赵猛把核磁共振和CT扫描结果传给工程师,工程师运用MR技术做成3D成像。医生拿着3D成像给患者和家属讲解,这样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到骨折部位,更方便了解病情。

“以往,医生只能依赖CT、磁共振等检查结果,在大脑中想象还原。现在,医生只需要将患者的影像资料输入系统,制成3D模型,再戴上头盔,就可以将3D模型从电脑屏幕中拖拽出来。赵猛介绍,该技术可以大大增加手术视野的立体感,对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操作的精确度大有裨益。

 

手术台前,赵猛戴上一个黑色头盔,瞬间,陈某的膝关节立体图像便悬浮在空中。赵猛拿着平板电脑,指挥图像,可让它放大数十倍,旋转360度,左右上下移动等,还可删掉血管、神经或皮肤,更清楚地看到目标部位,并可将虚拟的3D数字模型调整到与病人体位完全吻合的程度。由于事前已经通过虚拟影像与患者精准匹配,所以原本需要两三个小时的手术,赵猛仅用一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

术后的X线透视检查显示,患者的关节面恢复正常。脚趾头已经可以自如运动。这说明手术很成功,没有伤到离骨折部位很近的血管和神经。赵猛说。

 

视频系统精准对接“120”急救

有一人卡在副驾驶位置,一人被卡在车辆后排处,两人面部表情痛苦,精神比较恍惚……”近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急诊科大屏幕上出现了G65包茂高速重庆境内渝湘段出城方向的车祸现场。这是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的执法人员,通过该中心自主研发的急救视频“120”自救互救系统远程终端,将交通事故现场伤者情况通过视频直接传回医院。

专家通过系统对伤员应急处理进行了指导,系统还为救护车规划了较佳路线。同时,相关专业的医生在急诊室提前做好接诊准备,配好诊断中所需的各种检查设备。两名伤员到达医院后10分钟内,医生就完成了床旁B超检查,并对伤员的伤势有了初步掌握,X线片、CT等结果很快得到确认。由于救援及时得当,送入医院的两名伤员生命体征平稳,已无生命危险。

据悉,该系统是重庆市科委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科技创新专项项目,由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和重庆急视飞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开发,是报警系统应用的重大变革。该项目自20166月研发,目前已开发出试用版系统,包括医生端、患者端AppPC端系统。

 

该系统可以直播呼救者的急救现场,让伤病员病情及环境情况直观地显现在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在救护车到位前,由专家指导现场人员实施自救互救;还能定位呼救者位置,指导救护车准确前往呼救地点。目前,患者端App正在完善中,将于近期向公众开放,患者通过App能实现一键求救。没有下载App的患者,也可以拨打“120”,届时,平台将发送短信链接到患者手机上,点击链接可跳转到第三方浏览器实现视频直播通话。项目组还在研发通过视频画面识别生命体征的技术,不久将应用在系统中,为保障生命提供更多技术手段。

 

说说话 电子病历写好了

近日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口腔科门诊的病人发现,这里的医生可以边为患者问诊看病、边通过语音转换成文字实时在电脑上写好病历了,这不仅大大节省了医生病历书写的时间和病人等候的时间,也为病人提供了一份清晰的病历。这是该院率先推行的语音电子病历。

该院口腔科医生的衣服上都会戴着一个小话筒。在就诊时,医生与平时一样完成各种问诊和治疗操作,就诊结束后,医生只需对着话筒说一声打印,患者的门诊病历就会立即被清晰地打印出来,贴在患者的门诊病历本上。病人再也不用为看不懂医生的字迹而烦恼了。

据了解,今年萧山区卫生计生局实施了人工智能+医疗项目试点工作。萧山区中医院为口腔语音电子病历的试点单位。该院口腔科门诊所有医生的诊间电脑上均安装上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并进行了前期的试运行。从81日开始,口腔科所有医生都使用语音电子病历。此举改变了以往医生要一边问诊一边忙着在电脑上打字或者手写记录的忙碌状态,让医生可以腾出双手和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患者的病情和进行有效的治疗,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术为人才培养增效

一只白兔被放上称重台,根据体重算出需用的麻醉剂量,然后剪去耳缘静脉处的被毛,将注射器刺入耳缘静脉,缓慢注入麻醉药剂……这是一堂生理学实验课,与众不同的是,这堂课是在电脑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上进行的。

920日,首届河南省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讨会在郑州市举办。此次研讨会由河南省虚拟现实医学仿真院士工作站主办,旨在推进虚拟现实技术与医学教育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河南人口多,对公共医疗资源的需求量大,但培养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周期较长,因此急需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提升医学人才培养效率,改善河南省医护人员的供给质量。河南省虚拟现实医学仿真院士工作站站长赵章红介绍,河南恒茂创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已开发三维人体解剖、机能学实验等9大系列50余种产品,由其参与制作完成的河南中医药大学怀地黄栽培技术项目,已经入选国家级示范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

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河南省生理科学会理事长、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系主任许继田教授说,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虚拟现实技术教学让学生们拥有沉浸式课堂体验,也可以有效降低教学成本并提升实际操作的安全性,将使很多以前无法解决的教育问题迎刃而解。

返回顶部